危险的原材料
现代的食品包装工艺建立在化工材料产业的基础上,这些采用“食品级原料”制造而成的包装,在避免食品被外界环境污染的时候,和食品发生着“最亲密的接触”。
在符合标准的正常使用情况下,这样的接触并不会产生问题,但是在加热、重复长久使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造的矿泉水瓶、碳酸饮料瓶等情况下,将会引发包装材料的“非法迁徙”:包装材料的化学物质会向其直接接触的食品迁移。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认为,当食品接触物质累加迁移量大于0.5ppb(10亿分之0.5每单位),就应进行遗传毒性实验,因为即便是致癌物质的低迁移量,也对健康有害,所以即使包装材料对人体的影响还不明确,迁移现象依然不受欢迎。
]我国国家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包装材料的卫生级别分为三等:工业级、食品级、药品级。然而现实中,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用工业级的材料生产食品包装的情况并不鲜见(有的企业甚至把绝对禁止使用的废旧塑料当原料)。2008年一次对塑料包装袋进行的全国性抽检结果显示,其总体合格率仅为50%~60%。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加工者“先是从回收来的塑料瓶中挑选出好的。而后将剩余的瓶粉碎熔化重新按模型注塑。生产过程需加入抗老化、着色剂等多种化学物质,根本不会区分废旧塑料的来源,甚至农药、化学制剂、医学及化学品的包装也会回收并用来加工新的包装产品”。
这些操作的背后是赤裸裸的利益驱动。以制作奶瓶为例,食品级的原料塑料每吨3~5万元,而工业级的是每吨0.8~1.2万元,如果用废旧塑料每吨则只需要0.4~0.6万元。在监管乏力的空隙中,此类行为不断膨胀成长。
常用的食品“外衣”
塑料使用最广安全性最难追踪
塑料是使用最广的饮料包装材料,但恐怕没人能说清,在它漫长循环旅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最大的安全隐患之一是其来源。市场上一些价格便宜的食品容器,大多使用回收的废旧塑料再加工。为掩盖老化变色,加工时常使用非食品级染料,其安全性最难追踪。
用途:食用油、酸奶杯、袋装饮料、碳酸饮料、茶饮果汁、矿泉水
优点:可视性好、成本低
缺点:安全隐患多
金属化学性稳定 但内壁涂层安全性较关键
金属罐分两片罐和三片罐。两片罐以铝为主,多用于碳酸饮料的包装;三片罐以马口铁为主,多用于非碳酸饮料包装。目前铝罐的使用已超过铁罐。由于金属的化学稳定性差,容易和饮料起反应,所以内壁涂料特别重要。但由于耗费铝材,国家现已不再批准新建铝易拉罐生产线。
用途:啤酒及碳酸饮料、部分非碳酸饮料
优点:工艺成熟
缺点:耗费资源、安全性较低
纸包装最古老 但对工艺要求较高
纸是最古老最传统的包装材料。早期饮料包装都使用原纸容器,现在使用的是纸基复合材料。常用于乳制品等有保鲜要求的食品,其灌装往往需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对纸盒和食品的杀菌均在此一次完成,对工艺的要求高,是技术难点。目前主要掌握在瑞典利乐公司手里。
用途:盒装奶(利乐砖)、袋装奶(利乐枕)、鲜榨果汁
优点:安全性较高
缺点:可视性差、成本较高、回收难度大
玻璃瓶最安全 不方便运输
玻璃瓶也是一种历史较长的包装容器,占据了啤酒包装的绝大多数份额。但由于其自重大、易破损、运输费用高,使用量已经开始下降。不过,作为一种最安全的包装材料,它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关键安全环节在于金属瓶盖或软木活塞的密封。
用途:啤酒、罐头
优点:可视性好、安全性高
缺点:易碎
“标不清”也能杀人
毒包装危害着食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有意无意标识不全的包装也会给不知情的食品消费者“带来麻烦”。
杜邦特氟龙含有危险氟化物
2006年,美国环境署对杜邦公司提出抗议,称特氟龙的生产过程中添加了PFOA作为助剂,用于全世界使用特氟龙涂料的不粘锅上,抗议还称,杜邦公司早在20多年前就已知道PFOA对人有害,却将这一秘密守口如瓶。
小知识:塑料制品 首选“PE”标志
1、到正规商场超市购买正规产品。索取票据凭证,以后在投诉或举报时才有证据。
2、详细阅读产品包装上的信息。包括生产企业名称、生产许可证(QS)、生产编号、企业标识和商标等。
3、选购保鲜膜等塑料制品时。要看产品包装上有没有说明由聚乙烯(PE)制成,保鲜膜或塑料制品的外包装上是否写有“PE”、“不含有PVC”或“可用于微波炉加热”这样的标志,写有PVC或没有写材质的尽量别买。
4、注意产品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如有的塑料制品不适宜装含油、酸性的食物。
5、当食物被任何塑料膜包装时,绝对不可使用微波炉烹调或者在蒸笼、电饭锅中加热。